虐待动物

虐待动物

最近,反对虐待动物的声⾳,⼀浪⾼过⼀浪。

⼈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呀?

这就得先来讲讲,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虐待”。为什么呢?就因为⼈性中有⼀条道德的底线,同时也是起点,叫“恻隐之⼼”。所谓“恻隐之⼼”,就是不忍⼼看着别⼈受苦受难受折磨的善⼼,所以⼜叫“不忍之⼼”。按照孟⼦的观点,这是⼈性中与⽣俱来的天良。

但是,这跟不虐待动物⼜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恻隐之⼼或不忍之⼼,其实有⼀个⼼理依据,就是将⼼⽐⼼、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个⼈,为什么不忍⼼看着别⼈受苦受难受折磨?说到底,就因为⾃⼰不想受这活罪。

或许有⼈会问:如果动物侵犯了⼈权,威胁到⼈的⽣存呢?也要善待吗?也要。即便万不得已, 也不可虐杀。不仅是对别⼈或动物的残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你想嘛,虐待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

事实上,⼀个⼈,如果不把虐待当回事,下⼀步,就有可能以此为乐。这时,他就会完全丧失了⼈性。所以,必须反对虐待,反对虐杀。比方说,在不得不保留死刑时,坚决废⽌凌迟、腰斩、砍头等方式;在无法避免战争和执刑时,决不虐待俘虏和犯罪嫌疑⼈。当然,也不虐待动物。

喜欢虐待动物。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呢, 人的攻击行为之所以会发生,根本的因素,离不开模仿、挫折,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和精神类疾病,等等,所以任何暴力行为,包括针对动物的虐待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源于这些因素。

比如在自己家中,或相对隐蔽的场所,这是一种私密性很高的暴力攻击行为,他的对象并不是人,所以一般不会引起注意。

首先,虐待动物是一种心理发展退化的返祖行为。那么什么是返祖行为?就是我们的祖先从猿类进化到智人,在生物进化与大自然做生存游戏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制作和使用武器打猎,打猎技能的习得就意味着我们对其他动物的捕捉和杀害,当然,这就是一种原始性的生存本能。而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发展,这一部分的心理倾向并没有因为社会供给的充足和生存环境的稳定而完全消失,只是被长时间压抑而已。当生活中受挫折的时候,这时心理就会固化或者倒退,出现返祖行为。本我急速发展,单一追求快感来弥补心理的创伤。

另外就是自我强化,他们不被重视,没有社会存在感,在生活中被质疑各方面的能力,虐待动物并且发到社交媒体上给人看。就是要吸引别人的注意,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做出⼀些⼀般⼈不敢

做出的⾏为的。这是⼀种⾃我⼼理的强化,从⼀个侧⾯也体现了个体对于通过正常渠道彰显⾃我能⼒的缺失和实际能⼒的低下。

另一种是负面情绪发泄目标的转移,比如受到挫折打击,或是生活环境剧烈变化带来的负面情绪得不到正确的释放,就会引发暴力行为。这种以情绪发泄为动机的暴力行为就会下意识地选择另外一个目标。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踢猫效应。

还有一种呢,就是童年缺少关爱,和成年之后的人格障碍。影响最大的就是得不到足够的家庭关爱,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可能产生沟通能力不足的问题和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成年后,由于童年时对动物的虐待行为造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因素的缺失,比如同情,责任感,羞耻感以及对动物进行虐待时养成的冷漠性格。施虐者会变成反社会的易感个体。他们发展成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比例也会比较高。而更加严重的就是,随着虐待动物行为次数的增加和一次次虐待行为反馈的增强,当他有情绪得不到发泄的时候,已经不满足于虐待小型而不会反抗的动物,这个时候他很可能会发生目标的转移,产生严重的针对同类的暴力发泄和虐待行为。根本动机同样也是在发泄自己无法宣泄的情绪。

虐待动物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困扰。那么他们的心理到底是怎样的呢?

缺乏同理心:虐待动物的人往往缺乏对其他生物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他们无法理解或感受动物的痛苦和恐惧,对动物的遭遇缺乏共鸣。

控制欲和权力欲:虐待行为可能源于个人对控制和权力的渴望。通过对弱小的动物施加暴力,他们能够体验到一种掌控和支配的感觉,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

愤怒和暴力倾向:虐待动物的人可能具有内在的愤怒和暴力倾向。他们可能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挫折感转移到动物身上,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不满。

童年经历和创伤:个体的童年经历和创伤可能对虐待动物的行为产生影响。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虐待、忽视或暴力的人可能更容易发展出虐待行为。

社会和文化因素:某些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可能导致虐待动物的行为。例如,对动物权利的忽视、暴力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动物的剥削和虐待被视为正常的观念。

以上心理分析并不能涵盖所有虐待动物的情况,每个人的动机和背景可能各不相同。虐待动物是一种不可接受的行为,它不仅对动物造成伤害,也反映出个体的心理问题和道德缺失。

如果你认识的人有虐待动物的倾向,你可以用这些方法试着帮帮他:

保持冷静和理智:与有虐待动物倾向的人交流时,保持冷静和理智是非常重要的。避免情绪化的反应,以免加剧对方的紧张和抵触情绪。

沟通和倾听:尝试与他们进行开放和尊重的对话。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了解他们虐待动物的动机和原因。表达你对动物的关心,并强调虐待行为的不可接受性。

提供教育资源:提供有关动物福利、动物保护和伦理道德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了解动物的情感和需求,以及虐待行为对动物造成的伤害。提供正面的例子和信息,以促进他们对动物的尊重和关爱。

鼓励寻求专业帮助:建议他们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专业人士可以帮助他们识别和处理潜在的心理问题,如情绪管理、暴力倾向或童年创伤等。

提供支持和监督:如果可能的话,提供支持和监督,帮助他们改变虐待动物的行为。这可能包括定期与他们交流,提供积极的反馈,以及在必要时寻求专业机构或动物保护组织的支持。

确保动物的安全:如果你担心动物的安全,确保它们受到适当的保护和照顾。考虑与动物保护组织或相关机构联系,寻求他们的建议和帮助。

帮助有虐待动物倾向的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耐心和专业的支持。如果情况严重或存在安全风险,应及时向相关专业机构或执法部门报告。保护动物的安全和福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相关风雨